|
2023新春专访青岛流亭磨坊大馒头第六代传承人胡孝初![]() 2023新春专访青岛流亭磨坊大馒头第六代传承人胡孝初 新年伊始,2023中国中医养生春晚组委会高述福、翟珈逸、王英训等,应非遗传承人胡孝初总经理的邀请,来到了位于青岛城阳区流亭街道的青岛流亭磨坊大馒头生产基地,一进门便迎来了清新的麦香味道,清洁整齐的加工环境,精雕细琢、忙忙碌碌的面塑师傅,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花鸟面食,热气腾腾的蒸笼,瞬间映入眼帘,使人感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胡孝初说面塑在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不少见,但以非群体(区域)传承而列入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的却并不多见,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名厨大师赛金牌菜流亭磨坊大馒头便是这少数之一 据《胡氏族谱》记载及后人传述,流亭胡氏一世祖胡仪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徙居流亭,已传至二十四代。胡氏流亭大馒头是第十五世胡象续、胡象球始创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民国初期,逊清的宫廷大员劳乃宣、王序等人避居青岛,对岛城名吃一一品尝,对流亭大馒头和周氏流亭猪蹄尤为偏爱。由于流亭一带文化历史悠久,集市贸易发达,一时间群贤荟萃,流亭大馒头和周氏流亭猪蹄,成为这些达官贵人的餐中美食。凡在流亭就餐或有关方面设宴招待等,流亭大馒头必不可少,其名声广为流传。 流亭磨坊大馒头历史久远,从清末胡象续、胡象球创建至今,已传至第六代。其特点是健康营养、清香微甜、软硬适度,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保持了小麦的原质原味。 流亭磨坊大馒头第五代传承人唐彩玲,今年已经67岁,传承这门技艺,已经有40多年。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挣钱的营生,更是她一生的牵挂和情节。甚至年近七旬,她若一天不去馒头坊,不闻闻馒头蒸出来的香味,便觉得浑身不得劲儿。 如今,流亭磨坊大馒头已从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十余个品种近百种款式,民间婚庆喜事、生日庆典、生子添喜、馈赠亲友、祭奠贡品等所需花样一应俱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2009年,流亭磨坊大馒头制作技艺列入城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该技艺再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承人胡孝初(子)正与自己的母亲第五代传承人唐彩玲一起,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传承的方式与渠道,以期让大众享受这项逾百年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150年的匠心传承流亭磨坊大馒头!用心执着的初心温暖厚重的情怀守正创新的格局 引子和面成型发酵蒸煮出锅面塑储藏包装整个程序下来足足需要5个多小时,每一种原料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火候都经过严格把关 定做馒头的人是为了喜庆、好看,要是糊弄着做,那做出来的馒头就没有诚意,扰了人家的心情,所以做馒头真是个细致活儿!---流亭磨坊大馒头第五代传承人唐彩玲,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创新、每一声好评、都是用心换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把现代器具融入馒头的制作传统记忆中,节省了很多的人力和时间,但成型等关键步骤依然是全凭制作人的经验和手感来掌握,包括发酵的温度和尺度掌握。蒸好后的流亭大馒头掰开后层层叠叠,软硬适中,口味极佳,这就是用心做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配方比例。这是现代机器替代不了的。---流亭磨坊大馒头第五代传承人唐彩玲 无论传统大馒头还是创新花饽饽做工均精益求精抹上“心”的标记镌刻在大众心间 每逢一年春节旺季,每日用五千斤面粉,做一万个特色馒头仍供不应求。 作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亭磨坊大馒头一直把公益放在前,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展会走进家庭,让更多的大众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一个不老的技艺一脉永恒的传承现在我的儿子是第六代传承人,我会把这个老手艺全部传给他;如果别人想要找我学习技艺,我也会教给他们。这是个老手艺,越多人会,我越高兴,也越放心。我希望做更多花样,吸引更多人来学习流亭大馒头,让这门手艺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流亭磨坊大馒头第五代传承人唐彩铃 流亭磨坊大馒头第六代传承人胡孝初表示:传统美食相关非遗要坚持守正出新、提升品牌价值、优化产品包装、拓宽销售渠道,推进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同时加强产业联动,以共享推进共兴、共赢、共富,助力非遗振兴等。
|